2021年11月05日

情发展到今天,一个巨大的确定性就是: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全社会数字化进程,无论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还是生产、工作以及其他。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生存成为新的生存方式。

无疑,疫情加快了全世界新的工作方式和价值交付方式的转变。在数字化生存愈演愈烈的今天,管理必须有全新的内涵,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知识作为柔性、可定义且可为企业充分掌握的战略性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生存时代打造差异性,形成新的势能并持续拉开差距的能力内核,因此知识应作为一种资产要素得到管理,也有必要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级能力要素进行打造,这一共识得到普遍的认知,也在这一共识下各企业纷纷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在疫情下,知识管理实践呈现出三种新的趋势。

疫情防控中,企业的知识管理走向知识协同

疫情下,在线的高效协同工作成为知识工作者的常态,以知识内容为介体的协同工作方式成为新的工作方式受到大家的欢迎。同时随着知识型员工的比重越来越高,通过协同完成的工作比例越来越高,知识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以知识协同为特征的敏捷型组织成为新的趋势。疫情冲击下,时代变了,市场变了,不够敏捷的企业都被淘汰了。加上知识的交叉性、集成化、复合式使人们必须和谐地联系起来,个体的知识必须借助群体或组织中他人的知识整合才能实现其价值,跨个人、团队和组织传播和共享知识的方法及技巧。以知识内容的高效流转让知识能够围绕应用者的共同目标快速的满足其知识支撑需求,能快速的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及完成。

疫情防控中,知识协同到敏捷组织的打造

在疫情下,以知识协同为特征的敏捷型组织明显表现得比别的企业要好。他们凭借着协同者的广泛触角,能够比别的企业更快的感知到市场的变化,能够集中众智更快对市场做出反应,能够更早得从业务中断中恢复过来,能够尽早的让业务恢复常态运转,能够更快的捕捉到新的机会,能够更快的进行市场的布局,体现出更强的组织韧性。大数据比人跑得快、跑得远,甚至有时还能跑到事情发展的前头。疫情开始不久后,不少人在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可以授权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查询过去15天和30天内途经的省市信息。要证明自己有没有去过疫情严重地区,一条短信就能解决问题。这一服务既可以让用户自证行程,也可以作为社区管理部门、用工单位进行疫情防控管理的参考。这只是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有效应用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大考中,面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促进医疗救治、交通管理等不同数据的交叉协同,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

尽管企业运作逐渐回归正轨,但疫情下显示出来的知识协同问题却不容忽视,在协同时,协同的高效却往往受累于知识资源的查找上。至少十年来,人们一直难以理解为什么在工作中查找信息比在工作之外更难。这些问题在2020年疫情冲击力加剧,因为远程工作使员工与知识和彼此之间的技术和流程变得紧张。尽管业务受到疫情冲突到恢复常态化运作,此问题在企业内部有所缓解,但问题不解决,随着协同工作成为常态,此问题只会更恶化,进而影响到业务的持续性以及企业的长久生存上。因此很多企业认识到企业分散各处的知识是真的需要得到规范化的管理,不然影响很大,可能平时感觉差一点大差不差的没什么大不了,也很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但当业务的连续性出现中断时,这种平常没有做或没有做好、没做到位造成的影响与损失都是直接,能切身感受到的,而对于与业务结合度高的,密集的知识生产环节或知识被频繁调用的业务场景的人员来说,其感知是更为明显,深刻的。


疫情防控中,对知识的应用价值挖掘实现更为强烈


虽然企业一直都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但是当下的知识管理相对来说对于知识应用价值的挖掘不充分,此次疫情冲击后,人们也逐渐开始反思自身的知识管理实践,意识到不能将知识管理的价值只是停留在实现知识的沉淀上,只是在以知识内容的自我获取或被动推荐为主要形式来满足个人或组织的知识需求。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其在应用中不断验证深化拓展其价值,知识资源相似于水,有着流水不腐,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因此在企业在业务底层不变动,知识体系不调整的情况下,其在企业组织层面的应用就在于打造企业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拓展知识的应用场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通过更丰富的“知识场景化应用构建”封装相应的知识,让“组织协同人员”更为灵活,更具针对性的更快满足,让组织协同人员能够真正意义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是每次完成一个任务或开辟一个新业务都像新建一家创业公司那么艰难。毕竟从商业的角度讲,知识应是注重实效或者说是务实的,偏离了这一实质性本质,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就难以持续,知识也就难以成为组织间的关系纽带而使得组织的韧性得以强化。